“往事碎成春泥,思念长成新芽”“爷爷,春天来了,我们很想你”……清明节前夕,在浙江德清县乾元镇东山陵园、钟管镇节地生态安葬区等地,用黄丝带、思念卡、追思墙替代传统焚烧祭拜,既保留了缅怀之情,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的文明祭扫活动,成了当地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的新风尚。
祭祀在心,不必烧纸。在东山陵园入口处,志愿者们正向前来扫墓的市民发放黄色丝带。每条丝带约1米长,印有“祭祀带”字样,反面留白,供市民书写对逝者的寄语。
市民吴思凡在丝带上写下“爷爷,春天来了,我们很想你”,随后将丝带轻轻挂在爷爷墓前的树枝上。吴思凡说:“这种祭祀比较有创新,能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思念,我们年轻人觉得蛮好,又很环保。”
许多老人起初对“不烧纸”有些不适应,但看到丝带上密密麻麻的寄语后,也纷纷加入。微风吹过,丝带随风飘动,就像生者与逝者之间无形的情感纽带,既传递着浓浓的思念,又为肃穆的墓园增添了一抹灵动与温暖。
丝带领取处旁,一面“追思墙”挂满思念卡。卡片随风摇曳,将哀思带向远方。乾元镇东山陵园负责人施伟方介绍:“今年,东山陵园首次推出这些活动,效果还可以,老百姓参加还比较踊跃。黄丝带和思念卡将在节后由工作人员统一回收。”
在钟管镇节地生态安葬区,一对前来祭祀的村民在“追思墙”挂好思念卡后表示,“追思墙”不仅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生者情感的寄托与延续。大家在“追思墙”前驻足凝视,互相交流家族故事,让爱与记忆在传承中延续。
德清县在生态葬和文明祭扫方面的努力远不止于此。近年来,德清县民政局积极推动生态殡葬改革,大力推广“树林葬”“骨灰撒散”等节地安葬方式,并给予每户5000元、10000元的奖补资金。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全县生态葬比例较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同时,德清县还积极探索文明祭扫的新方式、新路径。除了“丝带寄哀思”活动外,还积极推广“时空信箱”“鲜花祭祀”“追思祈福”等,倡导清明祭扫绿色、低碳、文明。
德清县民政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镭表示,近年来,德清县通过向广大市民发出倡议,引导大家选择更安全、文明、绿色、低碳的方式进行祭祀,一方面引导市民摒弃传统的烧纸钱等不文明、不安全、不环保的陋习,另一方面也是推进移风易俗,宣扬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新方式。
4027547-9743-17-媒体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