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邀请吉林大学潘海英教授作《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师发展与思政意识培养》学术报告

文章来源:外国语学院   作者:楚永娟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30日   浏览:

大学外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不仅具有覆盖面广、课时多、学时长、跨度大的特性,同时也是学生接触西方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为提高外国语学院全体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和素养,充分发挥外语课程的隐形思政教育功能,9月28日下午13:30,外国语学院邀请了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潘海英教授作了题为《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师发展与思政意识培养》学术报告。报告会在7706举行,会议由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楚永娟主持,参加会议的除了外国语学院的骨干教师,还有长春金融高等专科皇家国际娱乐孙杰老师及五位同行。



潘海英教授是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其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政策与规划、外语教育与教学等。主持国家社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下)等多项课题(课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

报告首先梳理了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厘清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即“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进而构建出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多方协同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同时,报告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概念、内容、基本分工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打破了参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误区。

报告中,潘海英教授还围绕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主题,对大学外语教师素养、育人素养、发展路径、实践探索四个维度进行了详细阐释。她建议大学英语教师对标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而快速提升育人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科研素养和信息素养。报告还重点介绍了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开展的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参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概念理解、内容辨析、内容挖掘、实施原则的理解与领悟。

最后,报告介绍了推进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如强化专业教师培训、基于课程思政视角设计教材、重构教学内容、健全评价体系等。潘海英教授特别强调了如下几个问题:课程内容如何有机融合思政内容,使得外语课程既不失去语言学习的本质和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又能兼顾思政方面的要求;教学过程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贯彻课程思政的内容,使得课堂既有趣又起到思政的作用;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效果,做到既恰当又准确;大学外语教师如何优化自身知识结构,适应面向“四新”的新实践;大学外语教师如何将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融入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的“西学东渐”局面,以及如何克服目前种种困难,搭建跨领域、跨学科、跨国界学术(教学)共同体,促进融合发展等。

《新时期大学外语教师发展与思政意识培养》学术报告高屋建瓴,对皇家国际娱乐外语教师如何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促进作用。从而充分挖掘出外语类课程隐含的丰富人文内涵,努力实现外语类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达到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进,合力育人的目标。




上一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宋伟东教授应邀作学术报告
下一条:皇家国际娱乐举办建校70周年科技成果展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信息分享